编者按
GLP-1受体激动剂(GLP-1RA)与DPP-4抑制剂(DPP-4i)虽同为肠促胰素类药物,但两者在作用机制及降糖疗效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。LIRA-DPP-4中国TM研究是第一项在中国2型糖尿病(T2DM)患者中进行的GLP-1RA和DPP-4i头对头比较的大规模临床研究,结果证实利拉鲁肽在降糖效果及体重获益方面均显著优于西格列汀。该研究意义重大,不仅填补了中国相关循证的空白,而且为重新审视GLP-1RA在中国T2DM患者中的治疗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肠促胰素类药物GLP-1RA和DPP-4i均基于胰高糖素样肽-1(GLP-1)而发挥降糖作用,但作用途径不尽相同。天然GLP-1在体内被二肽基肽酶-4(DPP-4)迅速降解,DPP-4i通过抑制DPP-4从而减少天然GLP-1 的降解,使GLP-1浓度达到生理水平。而GLP-1RA不会被DPP-4降解,可通过激活GLP-1受体替代生理性GLP-1发挥作用,可使GLP-1浓度达到药理水平[1]研究发现,药理浓度的GLP-1除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降低血糖外,还可带来额外获益,例如降低食欲、减少食物摄入从而减轻体重等[2]。
GLP-1RA和DPP-4i的临床疗效差异已获得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实。LIRA-DPP-4研究是在欧美人群(高加索人种)中进行的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头对头比较研究,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在联用利拉鲁肽1.2mg/日或1.8mg/日治疗26周后,无论是降糖还是减重疗效均显著优于联用西格列汀100mg/日[3]。
基于充分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,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/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(EASD)糖尿病指南将GLP-1RA和DPP-4i共同列为二线治疗选择[4]。但在中国,由于缺乏GLP-1RA和DPP-4i大规模头对头研究,2013年版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》推荐使用DPP-4i(二线药物)早于GLP-1RA(三线药物)[5]。基于此背景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LIRA-DPP-4中国TM研究,旨在中国T2DM患者中比较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的疗效和安全性,填补GLP-1RA和DPP-4i头对头比较中国证据的空白。
LIRA-DPP-4中国TM研究是一项多中心、开放性、随机、平行对照研究,368例T2DM患者在既往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以1:1比例随机联合利拉鲁肽1.8mg或西格列汀100mg治疗26周。基线时,患者平均年龄为51.5岁,平均糖尿病病程为5.3年,平均BMI为27.2 kg/m2,平均HbA1c 水平为8.1%。
01
降糖疗效:
治疗26周后,利拉鲁肽组患者HbA1c 相比于基线的改变显著优于西格列汀组(-1.65% vs. -0.98%,治疗差异-0.67%,95%CI -0.86~-0.48,P<0.0001)(图1)。利拉鲁肽组患者血糖达标比例更高,无论是达到HbA1c <7%(76.5% vs. 52.6%,P<0.0001)还是达到HbA1c ≤6.5%的患者比例(61.7% vs. 26.3%,P<0.0001)。治疗26周后,利拉鲁肽组患者空腹血糖相比于基线的改变显著优于西格列汀组(-2.39mmol/L vs. -1.17mmol/L,治疗差异-1.22mmol/L,95%CI -1.63~-0.81,P<0.0001);利拉鲁肽组7点自测血糖降幅也显著优于西格列汀组(-2.28 mmol/L vs. -1.33 mmol/L ,治疗差异-0.95 mmol/L ,95%CI -1.29~-0.61,P<0.0001)。
▲图1. 利拉鲁肽降低HbA1c 显著优于西格列汀
02
体重获益:
治疗26周后,利拉鲁肽组患者体重自基线平均降低3.17kg,西格列汀组平均降低1.08kg,两组间治疗差异为-2.10kg(95% CI -2.76~-1.43,P<0.0001)(图2)。体质指数(BMI)相比于基线的改变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,利拉鲁肽组患者BMI降幅显著优于西格列汀组(-1.17 vs. -0.40 kg/m2,P<0.0001)。治疗26周后,利拉鲁肽组患者腰围平均缩减2.64cm,显著优于西格列汀组的1.11cm,治疗差异为-1.53cm(95% CI -2.38~-0.67,P=0.0005)。
▲图2. 利拉鲁肽降低体重显著优于西格列汀
03
其他获益:
治疗26周后,利拉鲁肽组有更多患者达到复合终点。两组分别有75.9%和 52.6%的患者在实现HbA1c <7%的同时无低血糖发生(P<0.0001);两组分别有69.8%和 42.3%的患者在实现HbA1c <7%的同时无体重增加(P<0.0001);两组分别有69.1%和42.3%的患者在实现HbA1c <7%的同时无低血糖发生及无体重增加(P<0.0001);两组分别有62.4%和 37.9%的患者在实现HbA1c <7%的同时无体重增加及收缩压小于140mmHg(P<0.0001)。而且,利拉鲁肽组患者空腹胰岛素原和空腹胰岛素原/C肽与基线时相比降幅更大,提示利拉鲁肽比西格列汀能更好地改善葡萄糖代谢。此外,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均能轻微降低患者收缩压。
04
安全性和治疗满意度:
利拉鲁肽和西格列汀的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良好,低血糖风险低;利拉鲁肽不良事件以胃肠道反应为主,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退。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满意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,提示利拉鲁肽并未因其注射剂型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满意度。
东西方人群在T2DM病理生理机制、BMI、肠促胰素效应、饮食习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,同种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可能存在差异。荟萃分析显示,GLP-1RA对亚洲T2DM患者的疗效优于其他人种,包括HbA1c 、空腹血糖与基线相比的降幅更大,血糖达标率更高[6]。因此,为探寻更适合中国T2DM患者的治疗策略,必须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相关研究。LIRA-DPP-4 中国TM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,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LP-1RA在中国T2D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,利拉鲁肽在降糖效果及体重获益方面显著优于西格列汀,该结果与在欧美人群中进行的LIRA-DPP-4研究结果相一致(表1);而且对比两项研究结果,发现利拉鲁肽在中国患者中的降糖疗效更优于欧美人群。
▲表1. 无论中国还是高加索患者,利拉鲁肽降糖、减重效果均优于西格列汀
回顾其他GLP-1RA与DPP-4i比较的循证医学证据,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。2014年Wang等[7]对GLP-1RA与DPP-4i的头对头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与荟萃分析,共包含1755例T2DM患者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入选,其中2项为艾塞那肽每周1次与西格列汀对比,另2项为利拉鲁肽每日1次与西格列汀对比。结果发现,与西格列汀相比,GLP-1RA降低HbA1c 的效果更为显著(加权平均差-0.41%,95% CI:-0.51~-0.31,P<0.00001),降低空腹血糖的疗效更佳(加权平均差-1.10 mmol/L,95% CI: -1.31~-0.89,P<0.00001),且降低体重效果更优(加权平均差-1.55 kg,95% CI: -1.98~-1.12,P<0.00001)。在安全性方面,两类药物低血糖发生率相似。
综合以上证据,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规模研究均证实,GLP-1RA在降糖减重方面优于DPP-4i,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。LIRA-DPP-4 中国TM研究为GLP-1RA与DPP-4i头对头比较的中国数据添上了重要一笔,证实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,二线联用利拉鲁肽相比西格列汀可更好地降低血糖和体重,低血糖风险低,整体耐受性良好。这将进一步促使临床医生重新审视GLP-1RA在中国T2DM患者中的治疗地位,也期待日后将有更多的中国证据进一步证实GLP-1RA早期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1.Holst et al. Trends Mol Med 2008;14:161–168
2.Flint A et al. Adv Ther 2011;28:213–226
3.Pratley RE et al. Lancet 2010;375:1447–56
4.Inzucchi SE et al. Diabetes Care 2015;38:140–149
5.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. 中国糖尿病杂志. 2013;21(10): 865-870
6.Kim YG, et al. Diabetes ObesMetab. 2014; 16(10): 900-909.
7.Wang T et al. PLoS One 2014;9:e103798
(来源:《国际糖尿病》编辑部)